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·乌拉尔学院
当前位置: 首 页  >>  资讯中心  >>  学院新闻  >>  查看详情

《跨越欧亚的行囊——乌拉尔学子归来讲见闻十》21级软件技术班赖永庆同学

来源:null  日期:2025-07-26 15:27:29  点击:  属于:学院新闻



舷窗外,云海翻涌,飞机正朝着故土的方向平稳飞行。我轻轻抚摸着背包里那份沉甸甸的俄罗斯毕业证书,心湖微澜,思绪便如这舷窗外的云彩一样,飘向了两年半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里那些灼灼生辉的日子:那时椰风温柔地拂过脸庞,我在那里启程,又从这里回归,悄然间竟已行过双城,穿越了迥异的山海。  在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,每一寸光阴皆如浸染着暖阳的金沙,一粒一粒皆镌刻着奋斗的印记。我初入校门便加入了学生会组织部,由稚嫩干事做起,在奔波劳碌中学习担当;第二年,我当选了团总支副书记,肩上的责任便如那海南的骄阳般炽热耀眼。犹记第一次组织活动时,我忙得汗水浸透了衬衫,直到活动结束时的掌声,才终于熨平了心中的忐忑。


而后创新创业大赛如新星般在老师的帮助和介绍下跃入视野。首次被老师邀请参赛时,我很紧张,因为我就是一个小白,什么也不会,在紧张的气氛下老师给我介绍了团队的小伙伴们。可能是老师看出了我的紧张,老师用一个玩笑巧妙化解了我的紧张同时也让我对比赛愈发感兴趣。之后我们的团队经常在办公室在教室改方案,方案在争论中一次次被打碎又重塑最终当“省级二等奖”的字样映入眼帘,大家激动得相互拥抱—那刻便明白,心火一旦点燃便难熄灭,此后我不断汲取经验、提升自我,在各类赛场上锤炼羽翼,逐步丰满起来。  在第二年我们也成功的取得了“省级金奖”、“国家铜奖”的好成绩。而我个人也参加了省级演讲比赛,虽然没有获奖,但是比起我初来时什么都不会的小白,我成长了许多。


两年半时光匆匆而过,离开前,我穿着学士服在海经贸校园里留下青春的定格。

这也说明我在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活已然告一段落,但是在我的人生中,这也是我无法抹去的一笔。





2024年初,我攥紧那张飞往俄罗斯叶卡捷琳堡的机票,告别了熟悉的椰林风韵,开始用脚步丈量另一片全然陌生的土地。初抵叶卡捷琳堡,寒风如刀,凛冽刺骨,异域氛围亦如冻原般?扑面而来。从建筑、饮食、语言到思维方式,一切都迥异于故。刚落地时的场景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,零下20多度的天气,我看到的一片雪白的建筑以及半米高的雪地。一切的一切都无比新奇而新鲜!!!第一次走进超市,面对琳琅满目的俄文标签,我如同踏入语言的迷宫;第一次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赶早课,每一步都踩在松脆的雪地上,寒风吹在脸上如冰针刺扎—所有未曾经历的寒冷与陌生,都成了必须独自跨越的冰河。


刚开始上课的时候,面对完全不同的授课模式,我的第一感觉是新奇,但随之而来的是迷茫和听天书般的懵逼。虽然在国内学了两年俄语,真正身临其境时感觉完全不同。一开始很难理解,也跟不上,但是生活环境毕竟在这里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努力,我也能慢慢适应,然后逐渐接受和习惯这里的生活环境。


时间匆匆流逝,在叶卡捷琳堡学习半年之后,当朋友圈被母校的毕业季刷屏时,我虽身处乌拉尔山麓,仍虔诚地凝视照片里那些熟悉的笑靥与葱茏的椰影——内心深深明白,我的根须仍盘绕于那片温润的土壤,纵使远隔万里,我亦始终是海经贸园圃里的一株树木,无论伸展到何方,总有一脉根须深系故园(里)。 


在俄罗斯的时光,我深知唯有扎根于生活才能让语言焕发生机。我主动去中餐馆做兼职,点单时对顾客磕磕绊绊的俄语解释,成了最笨拙又最有效的练习;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小组讨论,更如淬炼语言的熔炉——当终于有一天,我站在讲台前用俄语完成答辩,清晰流畅的表达如溪水汩汩流出,那一刻才真正感知到语言融入血脉的力量。 


就这样又过了一年,2025年6月,我顺利通过毕业答辩,月底郑重接过那份沉甸甸的学位证书。毕业典礼上,我向师长鞠躬致谢,告别了叶卡捷琳堡的校园,也告别了这座曾经陌生、如今却刻骨铭心的城市。




  7月1日,我再次登上飞机,舷窗外机翼之下,乌拉尔山脉渐渐融为模糊轮廓——来时是寒冽彻骨的冬,归时却已夏意葱茏,穿越的何止是地理上的空间,更是生命里一段脱胎换骨的成长。 


飞机稳稳降落在祖国大地,当再次踏入海南温润的空气里,两年半的时光仿佛化作了一个圆环。这圆环中,海经贸的椰风给了我启航的勇气,叶卡捷琳堡的冰雪则淬炼出生命坚韧的筋骨——世界是两本摊开的书,翻过海南温热的章节,又品读了俄罗斯凛冽的段落。 


生命最深的馈赠,便在于每一次告别时的心胸丰盈与每一次归程后的目光澄明。这双城之间跨越山海的经历,已把我锻造成一座小小的桥:桥下奔流的,正是从青涩到成熟的时光之水——从此以后,桥的两端,皆是我精神版图上永难磨灭的印记故乡

友情链接
乌拉尔联邦大学